如何透過「買、借、死」策略解決稅務價值與財富管理問題
理解「買、借、死」策略
「買、借、死」策略是一種高階的稅務規劃方法,通常被高淨值人士用來減少稅務負擔並最大化財富轉移。此策略利用了針對增值資產進行借貸的能力,而非出售資產,從而避免觸發應稅事件。在個人去世後,這些資產會以「調整後的基礎」傳給繼承人,實際上將其成本基礎重置為繼承時的市場價值,從而消除了原始擁有者生前資產增值部分的資本利得稅。
「買、借、死」策略的運作方式
該策略分為三個明確的階段運作:
買:富有人士購買如股票、不動產或其他可能隨時間增值的投資資產。
借:為了獲取流動性,他們選擇針對這些資產進行借貸,而非出售,使用如證券抵押貸款(SBLOCs)等金融工具。這使他們能夠解鎖現金而不觸發資本利得稅。
死:在他們去世後,資產以調整後的基礎傳給繼承人,將成本基礎重置為當前市場價值。這實際上抹除了原始擁有者生前資產增值部分的稅務負擔。
調整後基礎在稅務規避中的角色
「買、借、死」策略的核心是調整後基礎。稅法中的這一條款允許繼承資產的成本基礎調整為繼承時的市場價值。例如:
如果某人以 100 萬美元購買股票,並在其去世時增值至 500 萬美元,繼承人將以 500 萬美元的成本基礎繼承該股票。如果他們立即出售該股票,則對 400 萬美元的增值部分不需繳納資本利得稅。
這一機制是該策略的關鍵推動力,因為它消除了繼承人對未實現增值部分的稅務負擔,使其成為跨代財富轉移的強大工具。
證券抵押貸款(SBLOCs):解鎖流動性
在策略的「借」階段,證券抵押貸款(SBLOCs)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貸款以個人投資組合的價值作為擔保。通過針對資產進行借貸,個人可以獲取流動性而不需出售投資,從而避免觸發應稅事件。
SBLOCs 的主要優勢:
較低的利率:與傳統貸款相比,SBLOCs 通常具有較低的利率。
稅務效率:針對資產進行借貸可避免觸發資本利得稅。
靈活性:借款人可以將資金用於多種用途,從再投資到個人開支。
對「買、借、死」策略的批評與辯護
「買、借、死」策略引發了廣泛的爭論,批評者與支持者各持不同觀點。
批評
稅務漏洞:批評者認為該策略利用了稅法中的漏洞,使富人能夠避免支付應繳的稅款。
收入不平等:有人認為,該策略通過允許財富在幾代人之間轉移而不需承擔重大稅務義務,加劇了收入不平等。
辯護
高稅收貢獻:支持者反駁稱,美國最富有的人群已經繳納了總收入稅的很大一部分。
經濟增長:他們認為,該策略通過避免過早出售資產,鼓勵了長期投資和經濟增長。
解決稅務規避的改革提案
為了解決「買、借、死」策略的公平性問題,已提出多項改革建議。然而,每項建議都伴隨著挑戰和潛在的意外後果。
取消調整後基礎
一項提案是取消調整後基礎。雖然這可以解決稅務規避問題,但也帶來了實際挑戰,例如:
記錄保存:由於去世者可能未妥善保存記錄,確定繼承資產的原始成本基礎可能困難。
繼承人的稅務負擔:如果沒有調整後基礎,繼承人可能面臨巨大的稅務負擔,甚至可能被迫出售繼承資產以支付稅款。
對未實現增值部分徵稅
另一項提案是對未實現增值部分徵稅,通常被稱為「按市值計稅」。這涉及每年對資產的增值部分徵稅,即使資產未被出售。然而,這種方法也面臨批評:
公平性問題:對尚未實現為收入的財富徵稅被一些人視為不公平。
估值挑戰:確定非流動資產(如不動產或私人企業)的價值可能既複雜又主觀。
實施財富稅
財富稅(包括「按市值計稅」)被提議作為解決收入不平等的一種方式。然而,它們也存在顯著的缺點:
經濟影響:批評者認為,財富稅可能會抑制創業精神並損害私人慈善基金會。
實際挑戰:對非流動資產進行估值並執行合規可能在行政上非常繁瑣。
解決稅法低效問題的替代方案
解決「買、借、死」策略的一種更平衡的方法可能包括:
將資本利得與通貨膨脹掛鉤:調整資產的成本基礎以反映通貨膨脹,從而減輕長期投資的稅務負擔。
逐步取消調整後基礎:在解決其他稅法低效問題的同時,逐步取消調整後基礎,減輕對繼承人的影響。
取消遺產稅:移除遺產稅可以簡化稅法並鼓勵長期持有資產。
結論
「買、借、死」策略凸顯了當前稅法的複雜性與低效性。雖然它為富有人士提供了顯著的好處,但也引發了關於公平性與平等性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種平衡的方式,在稅務改革的需求與提案可能帶來的經濟和實際影響之間取得平衡。通過探索替代策略,政策制定者可以朝著更公平且高效的稅務系統邁進。
相關推薦
查看更多